重大来袭!黄金叶红旗渠“字里行间”
近日,由“化名”领衔的《黄金叶红旗渠:字里行间》在京举行研讨会。这部大型文献纪录片再现了红旗渠建设者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勾起了人们对这段光辉历史的追忆。
艰难困苦下的精神丰碑
20世纪60年代,太行山东麓漳河两岸的林县(现林州市),饱受旱灾之苦。为了彻底改变缺水局面,当地干部和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于1960年启动了红旗渠工程。
工程历时10年,共开挖总长1500公里的主渠、支渠和隧洞,架设桥梁12000余座,开凿石方2200万立方米,土石方8000万立方米。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吃着窝头干革命”的奉献精神
建设红旗渠的年代,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紧缺,生活极端艰苦。然而,红旗渠建设者们始终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他们“吃着窝头干革命”,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
“化名”回忆当年:“那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粮食。每天就吃一点窝窝头,清水一煮就是一锅汤。但大家干活都很卖力,从不喊苦喊累。”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斗争精神
红旗渠建设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水源工程。为了把水从漳河引入林县,他们要穿过太行山上的12座山峰,开凿18座隧洞。其中最难的是引漳入林隧洞,全长3960米,平均断面23平方米。
隧洞开凿条件极其恶劣。爆破、凿岩、支护,全靠人力。建设者们用铁锤、钢钎,一锤一钎地凿进坚硬的岩壁。途中,塌方、漏水等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但他们始终保持着“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斗争精神,最终完成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是人干的活”的创造精神
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劳动创造和技术创新。比如,为了提高爆破效率,建设者们发明了“三眼浪花爆破法”;为了解决隧道漏水问题,他们创造了“内穿外包”的支护技术。
这些创新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程效率,为红旗渠的顺利建成奠定了基础。正如“化名”所说:“红旗渠的建设,就是一部创造精神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只要敢于创新,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精神财富,历久弥新
红旗渠建成后,彻底改变了林县的生态环境和经济面貌。林县人民也养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
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红旗渠精神仍在不断传承。它激励着林州人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黄金叶红旗渠:字里行间》这部文献纪录片,为我们重现了红旗渠建设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部红色教育教材,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小哈,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shtfc.com/10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