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福建烟区烟后稻正处于收获期,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泛起金色稻浪。农民抢抓时令收割,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烟叶采收后进行烟后稻制种和优质稻种植,烟、稻都实现了订单式生产,不仅‘一田双收’,还能‘旱涝保收’。”浦城县石陂镇连墩良种场党支部书记梁信和介绍,在烟草公司的积极协调下,他们与种业公司合作开展烟后稻制种,与优质大米企业合作种植再生稻,种植有技术指导、收获后有企业收购,村民收入有了保障。
今年以来,福建烟区立足“三农”工作大局,因地制宜处理好“三个关系”、牢牢守住“两条底线”,积极推动烟叶产业融入大农业发展,坚持“以烟促稻、以烟稳粮”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推动烟稻产业政策协同融合、生产技术互利融合、基础设施共享融合、综合体建设深度融合,更好助力烟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为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加快产业融合,今年3月,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联合省农业农村厅下发文件,推进烟稻产业融合发展“五个一体化”,构建更有保障、更加生态、更为绿色、更具效率、更可持续的烟稻全程一体化生产体系。
——推进产业政策一体化。用好政策“指挥棒”,充分发挥烟叶、水稻政策规划协同效应,加强与农业部门的沟通协调,健全完善农田保护、设施投入、专业服务、基地建设等方面制度,打造升级版的烟稻产业综合体,加快推动烟稻产业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推进土壤保育一体化。坚定保护耕地,加强高标准烟田建设,落实烟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推进烟田建设、保护、利用一体发展,全面提升烟田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服务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通过系统开展烟田土壤普查,针对性开展土壤保育;系统设计土壤改良方案,改浅层同层耕翻为多层深层间隔深松,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系统推广生态补偿技术,大力实施稻草溶田还田、绿肥种植,开展有机肥替减化肥行动,全面施用商品化有机肥;系统推行高效水肥管理,做好烟稻全生产周期水肥营养统筹,引导烟农做好烟后高效水肥管理,持续提高烟田土壤质量。
——推进绿色防控一体化。以守好烟田生态边界为己任,积极推动烟稻生产全程病虫害联防联控,会同农业部门出台相关技术意见和监管措施,落实稻烟病虫害一体化绿色防控,将烟叶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延伸到水稻生产,保证烟叶和水稻的安全性;积极推广烟稻绿色生产模式,将相对成熟的烟叶绿色生产体系向水稻种植推广应用,全面落实地膜回收利用,共同开展烟田面源污染防治,在烤房群大力推广“棚下烤烟、棚上发电”的“烟光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烟稻产业“含绿量”,努力树立农业产业绿色生产标杆。
——推进机械作业一体化。联合农业部门开展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遴选,推进烟稻农机资源共建共享,同时深化育苗大棚、烤房等设施共用,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探索构建农机、农艺、农田、农服“四位一体”的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系统,推进全程农服平台建设,共同做好农机专业化服务,以服务规模化促进烟稻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
——推进种植主体培育一体化。树立“烟田即稻田、烟农即稻农”理念,联合农业等部门共同开展烟稻种植主体素质提升行动,构建烟稻生产全程技术指导视频库,共同打造农民培训学校,不断提高烟稻种植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实现生产提质增效。今年,全省烟农户均种植烟叶29.1亩,户均种植烟后稻27.8亩,户均种烟、种稻综合收入达17.5万元。
此外,福建省局(公司)积极推进行业烟稻协同发展工程研究中心和粮烟协同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建设,立足产业综合发展视角,与地方政府联合打造烟稻产业发展示范村,针对烟稻生长期冲突问题,与科研院校合作,采用不同烟叶品种搭配不同生长期的水稻品种,解决了茬口衔接难题,切实以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守牢“米袋子”,充盈“钱袋子”,稳固“金叶子”。如今在福建烟区,烟稻全程一体化生产体系有效带动了烟稻产业“双优双稳”,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就业和其他产业发展。2024年,全省烟后稻种植面积同比增加2.52万亩,烟后稻种植比例95.63%,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烟粮融合比例达98.99%,烟后稻制种为全国杂交水稻提供了四分之一的供种量,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阿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shtfc.com/32566.html